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乐文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民办教师

正文 第八章黄土地之殇2、大炼铜铁钢:不得不说的故事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民办教师,第八章黄土地之殇2、大炼铜铁钢:不得不说的故事,

    古城历史上本多森林,但溯至古代,除樵采以外,己有冶、铸等业滥烧木材。(WWW.)免费vip小说拉牛牛la66.com十八——十九世纪时,古城地区有色金属铜、铅、锌的采、选、冶、铸、锻业就曾兴旺一时,所耗木材甚多。《古城府志》就有“有树之家悉伐,以供炉炭,民间炊薪几同于桂”的记述。滇全省则“迨清咸同兵燹而后,冲要地方之森林,或因军事而焚毁,或为樵采所砍伐,遂至童山濯濯。”“降至清末,天然森林,摧残日甚。推原其故,山林无禁,斧斤不时,而社会利用木材,有加无已。一言蔽之,即有消耗而无补偿故也”。

    建国之初,滇东北古城森林覆盖率尚有百分之四十,其后几十年间,森林资源的消长愈显不平衡,所受破坏也日趋严重。覆盖率一度降至百分之十七!

    古城县森林覆盖率如此急剧下降,不得不说到大炼钢铁。

    一九五七年底,**曾提出要在15年左右时间在钢铁等主要工业品的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英国的口号。在“以钢为纲,全面跃进”的口号下,钢铁生产指标越提越高。后来中央正式公布一九五八年钢产量为1070万吨,比上年翻一番,号召全民为此奋斗,开展空前规模的大炼钢铁运动。中央的要求是,各部门、各地方都要把钢铁生产和建设放在首位,为“钢元帅升帐”让路;各级党委第一书记挂帅,大搞群众运动,大搞土高炉土法炼钢。

    全国广大工人、农民、干部、学生和城市居民纷纷响应号召,在极短的时间里,掀起了一个空前规模的“全民大炼钢铁”运动。大炼钢铁成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

    古城全县动员,本着穷办厂、土办厂的精神,由小到大,由土到洋的方针,提倡抢时间,争速度,迅速行动,立即在全县范围内掀起一个大炼钢铁的热潮。发动群众运动,搞人海战术,在空地甚至农田中建成片的小土炉群,工农商学兵齐上阵,全民大炼钢铁。

    炼铁土炉的建造非常简陋,用几块砖铺在地上做炉底……再用若干砖砌起来围成圆形,外壳用铅丝固定好后涂上一层泥……,一个个“先进”的小高炉就这样建好了。

    大炼钢铁,违背了所崇尚的唯物主义,违背了最起码的工业生产常识,完全蔑视社会分工的合理性,从而也就完全违背人类长期生产实践所总结出的最宝贵的经验。这样的荒唐是**的产物。以顺乎自然的方式,引导而非替代或强迫民众从事经济活动,就不可能发生如此荒唐的事。

    因为没有铁矿石原料,大炼钢铁又演变成了全民砸铁器、全民砸铁锅,铁器不够,别的金属制品也可以拿来凑数,什么铜脸盆、铜茶壶、挂蚊帐用的铜钩子也交出来,同铁锅、铁铲一起送进了土炉子。

    荒诞的大炼钢铁必然无法长期维持。古城的大炼钢铁于五十年代末草草收场。

    为了炼钢铁,大青山上所有的树木被连根刨起、砍伐殆尽。人们没有看到合格钢铁的炼成,能看见的是青山变黄了,水不再清澈,床铺上开始蒙上了一层厚厚的尘土。山中没有了小鸟的啾啾声,河边没有了孩子们嬉戏的身影……

    “大炼钢铁”不堪回首,已成为并不遥远的历史。

    对于那段历史的评价,七十年代末时任副总理的陈云在讨论建国后诺干历史问题的会议上,对**和文化大革命的功过,讲过四句话:“建党他有份,建国他有功,治国他无能,文化大革命他有罪。”并向大家解释,如果说中国gc党是**缔造的,那么李大钊、陈独秀怎么说,所以只能说他有份;在座的建国都有功,但是没有他老人家的功劳大;二战结束后,日本比我们还困难,可短短的十几年,日本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强国,而我们整天搞阶级斗争、政治运动,没完没了,把国民经济搞到崩溃的边缘,这是不是无能?我们在抗日和解放战争中,被战死的高级将领唯有左权,可是文化大革命,单是省部级以上领导人被整死的有多少?过去敌人想办而办不到的事,却被我们自己残杀了,这不是有罪?

    关于国家大事,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的祥云飘飘不敢妄加评论,也没有资格评论。

    但是正如陈云所说的那样,旧中国四分五裂,是**领导的gc党发动全国人民奋起抗争,打跑了外国侵略者,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人民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伟大的功勋是任何人,包括敌人,也不能否认的。至于在摸索着建设新中国的过程中,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甚至是犯错误或犯罪,这些与**和gc党领导人民统一中国的伟大功劳相比,功远远大于过,这是毋庸置疑的。

    &nbsp

    民办教师,第八章黄土地之殇2、大炼铜铁钢:不得不说的故事,

    ;“柴米油盐酱醋茶,般般都在别人家;岁暮清淡无一事,竹堂寺里看梅花。”这是唐伯虎的《除夕口占》诗。文人雅士可以潇潇洒洒“看梅花”,平民百姓开门七件事皆与他无关,山民们却不可以。

    严明切身感受的是自打记事起,“柴”就是全家人最头痛、费时耗力最多的一项劳作。“米油盐酱醋茶”,可以选择少用一点用劣一点,有的还可以有替代物,“柴”不一样,无可替代。

    庄户人家四四方方火塘里的火苗,除了主人外出劳作,上床歇息,都在燃烧着。这里是聚集家庭成员温暖的方寸地。山民一生的全部时光,几乎是由床上歇息→野外劳作→围火而栖构成的。人吃的饭要煮熟,喝水要烧开,喂猪的食也要煮熟,漫漫长夜与火相伴,天寒地冻要烤火。

    茶花箐没有人家不烧柴,因为邻县的烟煤虽好,但没有人能承受昂贵的煤价和运费,更别想用那耐燃无烟的焦煤!

    严明十二三岁的时候,天不亮就要和父母姐姐和乡亲们背上生洋芋到七八公里外的大黑山去“找柴”,中午找一宽敞地,用碎干柴将洋芋烧熟,就着山泉咽下,既充早点也作午饭。太阳快落山时,才能背着一捆或干脆或湿重的碎灌木柴一步步踅回家来。

    大人们背回一捆柴最多够用三天,严明跑一趟背回的柴还不够烧一天。

    年复一年,茶花箐的男女老少为“柴”奔忙为“柴”劳碌……请书友记住本站搜索来的书友请收藏本站哦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